(央视记者:白爱军 撰稿:王琦利)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的妇产科病房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时而在产房指导助产士处理难产,时而在门诊协调高危孕产妇管理,时而耐心地为年轻护士示范新生儿复苏技术。她就是刚刚晋升为副主任护师的赵丽华。从1995年踏入护理行业至今,这位50岁的护理专家用三十年青春书写了一段从普通护士到学科带头人的蜕变历程,更用专业与温情守护了上万名母婴的安全。
一、从神经伤残护理到助产专家的转型之路
1995年,刚从护校毕业的赵丽华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伤残儿医院,开始了她的护理生涯。"那时每天要给脑瘫患儿做康复训练,一个简单的翻身动作可能要教上百遍。"这段经历让她练就了超乎常人的耐心。
2004年,她调入武警总医院妇产科,迎来了职业转折点。"第一次独立接生时,产妇突然发生脐带脱垂,胎心骤降到60次/分。"赵丽华回忆道,她当即采取膝胸卧位配合医生完成紧急剖宫产,最终母子平安。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助产士不仅是"接生婆",更是母婴安全的"守门人"。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本科,系统学习中西医结合产科护理技术。
2014年进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后,赵丽华迎来事业爆发期。她主导设计的《高危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流程》将急诊响应时间缩短40%,参与制定的《产后出血急救预案》使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8.6%。"赵老师总说'产科没有小事',连剪脐带的剪刀角度都要精确到30度。"徒弟王护士感慨道。
二、产房里的"定海神针":技术创新与管理智慧
作为产房组长,赵丽华的日常工作堪称"多维作战":
技术攻坚:她发明的"可调节式产科助产托架"(专利号ZL202220XXXXXX)解决了一直困扰助产士的腰部劳损问题;
教学传承:近五年带教助产士23名,其指导的新生儿复苏技术团队在市级技能大赛中三次夺冠;
-应急先锋:2022年寒冬,她带领8人小组奔赴南口方舱,创下单日处理87例新冠产妇的纪录。
在门诊管理方面,赵丽华推行"三查七对+"制度——在常规核查基础上增加"病情变化预判检查",使门诊差错率下降72%。"有次遇到宫外孕破裂患者,赵姐通过询问月经史和触诊就判断出危险,比B超结果还早20分钟。"同事李医生回忆道。
三、温暖医疗的践行者:从PAC项目到科普创新
"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温度。"赵丽华将这一理念融入每个细节:
她主导的流产后关爱(PAC)项目为3000多名女性提供心理疏导,该项目获2024年海淀区宣教技能竞赛三等奖;
设计的《孕产妇情绪彩虹卡》通过颜色自评系统,帮助识别产后抑郁高危人群;
在孕妇学校开设"爸爸训练营",用模型婴儿教准父亲换尿布、拍嗝,相关视频网络点击量超50万次。
这种人文关怀也延伸至学术领域。她参编的《中西医结合产科护理规范》被列为北京市助产士培训教材,发表的《音乐疗法对初产妇产程焦虑的影响》论文为国内首个将宫缩频率与音乐节拍匹配的研究。
四、荣誉背后的初心:三十载如一日的坚守
办公桌抽屉里,6本"优秀护士"证书、2枚"抗疫天使"奖章静静陈列,但赵丽华最珍视的却是患者送的一本特殊相册——里面是经她之手平安降生的100个宝宝照片。"每个孩子第一声啼哭,都是对我职业生涯最好的褒奖。"
如今,已是副主任护师的她依然坚持每周三次夜班。"只要还能干得动,我想一直站在产房一线。"说这话时,她正仔细检查待产包的器械消毒日期,窗外晨曦微露,又一批新生命即将在她的守护中迎来人生第一缕阳光。
人物语录 "产钳和针线一样,用得准不如用得巧——巧在经验,更巧在用心。"
"我们托起的是两个生命,左手是希望,右手是责任。"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A-CAP(中国汽车耐腐蚀与老化性能评价规程)在海南博鳌举办,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耐腐蚀与抗老化测评领域向前迈进一大步,
2022-02-14 19:44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新冠病毒已经进化出传染力更强的奥密克戎新变种,加上病毒喜寒畏热的特性,叠加春运大范围的人员流动,其防
2022-01-28 08:13又是一年岁末时,按照惯例,春节应是亲友团聚的欢乐时期。然而疫情的突袭,让家人的团聚变得更加珍贵,也让更多的家庭明白健康的
2022-01-26 16:31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高端产品已经越来越不是“一锤子买卖”,售后服务成为了增强用户黏性、促成口碑向销量转化的关键所
2022-01-26 14:51今年以来,沃尔沃动作频繁,受到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3月,沃尔沃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成为纯电豪华品牌,且所
2022-01-18 14:34